行走的课堂|河韵“材”风,“材”润乡野——材料学部助力黄河流域村落产业升级赋能提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赴滨州市博兴县走访调研(二)

发布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发布时间:2025-07-18浏览次数:10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切感受黄河沿岸县域传统文化发展与产业振兴成果,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7月13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赴滨州市博兴县开展2025年大学生志愿者暑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

上午,实践团一行人动身前往滨州市博兴县万事达建筑钢品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与实践团并肩同行,向大家介绍了公司核心业务、合作情况以及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公司在绿色建筑、装配式钢结构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分享了企业在智能化制造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战略规划,学部党委副书记池振国表示期待与企业深化互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在考察学习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深入生产一线,参观轻工业外一车间,近距离观察了钢品材料的研发流程与生产工艺,同时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加深了对未来专业发展方向的了解。

下午,实践团一行人在09级校友王振天的带领下赴滨州市博兴县非遗体验中心参观了博兴老粗布展馆在展馆内,墙壁上挂满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老粗布,每一幅都像是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不仅是时间留下的宝贵遗物,更是描绘黄河文明的绚烂画卷。

在参观考察中,实践团切身感受到了沿黄城镇非遗传承中织就的一张“非遗传承-商户造血-乡村增收”的共生网络:当老粗布遇上新电商,千年技艺正以破竹之势完成从“活下来”到“火起来”的华丽转身,为乡村振兴写下最具温度的时代注脚。

接着,实践团一行又来到了博兴县草柳编产业园,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成员们沉浸式体验了柳编的基础工序,切身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与匠人精神。

各式各样的草柳编制品琳琅满目。它起源于民间,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又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草柳编技艺不断完善。草柳编和老粗布一样,向人们诉说着黄河文化所孕育的智慧结晶。这两项传统技艺就像是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河文化的史书上。

此次考察活动。通过此次活动,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收获颇丰,不仅拓宽了视野,更激发了投身新材料研发与创新的热情。

一天的实地走访调研,是一次科技知识与非遗文化的深度碰撞,实践队成员们受益匪浅。大家真切感受到了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也感受到了产品深加工企业对品质和创新的不懈追求。通过此次参观,实践队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也为今后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开拓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