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探寻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脉络与创新路径。7月14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赴滨州市滨城区开展2025年大学生志愿者暑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
实践团一行来到了位于滨州市滨城区的黄河楼进行实地参观调研。黄河楼以“黄河明珠、智者智城”为主题,多维度展现了滨州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实践及伟大劳动人民治河的伟大壮举。
飞檐耸峙,文脉绵延。黄河楼矗立于滔滔河畔,宛如一座凝固的非遗宝库,珍藏着黄河流域千年流转的技艺瑰宝与岁月印记。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们拾级而上,踏入这座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建筑。
团队成员们登上顶楼,立于黄河楼之上,南观黄河和滨州黄河大桥,北望城区,中间鸟瞰湖心岛和鸟类生态园,顶层“全景黄河”展区,巨幅沙盘与多媒体技术将万里黄河的壮阔画卷铺陈眼前,令人屏息。十楼“溯源黄河”以古籍文献与出土文物呈现黄河下游河道的沧桑变迁。九楼“智者智城”展区,聚焦山东段治水方略,深刻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八楼“历史黄河”以诗词碑刻诉说着千年黄河故事,成为大家品读黄河文学意象的生动教材。
随后,成员们逐层而下,在“安澜黄河”、“滨河茶轩”、“生态黄河”、“幸福黄河”、“艺术黄河”及专题陈列陈展中穿梭。在一层一层的参观中,从黄河变迁到古人记忆,再到新时代环境保护和特色产业带动,队员们切实感受到黄河生生不息的魅力和九曲黄河孕育着的华夏文化的根与魂。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队员们深入了解了游百川、吴式芬、杜受田、范仲淹等古圣先贤在黄河大地上创造的丰功伟绩,感受了布老虎、黄河泥塑、民间剪纸、蓝印花布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指尖触碰的不仅是材料的温度,更是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
经过一天的实地调研,实践团成员们以寻找发现沿黄之路上的历史故事和高质量发展为印记,近距离观看和抚摸这些非遗文化作品,在展陈资料与历史遗存中解读黄河文明。在文化传承的新征程上,实践团成员们将主动肩负起守护非遗的使命,让古老技艺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青春力量。